國際太空站,是一項由六個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作計劃,這六個機構分別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歐洲航天局的成員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芬蘭沒有參加國際太空站計劃,希臘盧森堡則是在計劃開始之後加入歐洲航天局的。[1])此外,中國也通過媒體也表達出了參與該計劃的熱情,尤其是期望能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2][3]

國際太空站運行於距離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軌道上,由於大氣阻力和重新啟動等因素的影響,空間站的實際高度會發生數公里的漂移。空間站運行的這一類型的軌道叫做近地軌道。空間站環繞地球運轉的軌道周期是92分鐘。自從1998年11月20日國際太空站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升空到2005年6月空間站已經在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轉了37500圈。

國際太空站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這個計劃是此前若干獨立空間站計劃的加和體:俄羅斯和平二號空間站美國自由號空間站以及歐洲哥倫布空間站。而現在,國際太空站成為人類在太空存在的一個永久標誌,自從2000年11月2日之後,國際太空站上就保持至少兩名乘員至今。

最初負責國際太空站與地面之間運輸的是穿梭機聯盟號飛船進步號貨運飛船。目前國際太空站仍在建設之中,最多可以承載三名乘員,部分實驗設施也已經投入使用。迄今為止登上國際太空站執行任務的宇航員均來自美國和俄羅斯的宇航計劃,此外也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宇航員到訪國際太空站,其中還包括五名太空遊客2009年3月,NASA網站開始在線直播國際太空站實時視頻,空間站工作人員睡覺或者下班的時候,全球互聯網用戶可以通過網絡欣賞空間站的直播視頻[4]20090312.jpg

[編輯] 命名

現在的名字「國際太空站」(英文: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俄文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см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 МКС)是不同命名之間妥協的產物。國際太空站最初提議的名字是「阿爾法空間站(Alpha)」,但是遭到俄羅斯的反對,俄方認為這樣的命名暗示國際太空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空間站,可是事實上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先後成功地運行過8個空間站。俄羅斯提議將空間站命名為亞特蘭大(英文:Atlanta[來源請求]),但是這個議案遭到美國的反對,美方認為亞特蘭大的讀音和拼寫太接近傳說中沉沒的大陸「亞特蘭蒂斯」,其中似乎隱含了不祥的徵兆,而且亞特蘭大這個名字也容易與美國的一架穿梭機--亞特蘭提斯號相混淆。

雖然國際太空站的命名沒有採用最初提出的阿爾法空間站,但是空間站的無線電呼號卻是阿爾法(Alpha),這個呼號是空間站第一批乘員登站時確定的,當時國際太空站的名字仍然未定,時任NASA主席的丹尼爾·戈登(Daniel S. Goldin)便給空間站取了一個臨時呼號阿爾法,這個呼號最後沿用下來,成為空間站的正式電台呼號。

[編輯] 歷史

國際太空站計劃的前身是美國太空總署的自由空間站計劃,這個計劃是1980年代美國戰略防禦計劃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在1987年12月1日NASA宣布波音公司通用電氣公司麥道飛機公司洛迪恩推進動力公司獲得了參與建造空間站的訂單。老布殊執政期間,星球大戰計劃被擱置,自由空間站也隨之陷入停頓,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正式結束了自由空間站計劃。冷戰結束後在美國副總統戈爾的推動下,自由空間站重獲新生,NASA開始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接觸,商談合作建立空間站的構想。

1998年11月國際太空站的第一個組建曙光號功能貨艙進入預定軌道,同年12月,由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接,2000年7月星辰號服務艙與空間站連接。2000年11月2日首批宇航員登上國際太空站。

空間站的各個組件大多由NASA的穿梭機進行運輸,由於各個組件大多在地面就已經完成建設任務,宇航員在太空只需要進行很少的操作便可以將組件連接上空間站主體。到目前為止國際太空站的裝配完成了一半,能夠支持3名宇航員,到國際太空站完全完成之後,根據其設計共可以提供7名宇航員同時工作和生活。

國際太空站的預算遠遠超過了NASA最初的預計,其建造時間表也比預定的要晚,主要原因就是2003年初發生的哥倫比亞號穿梭機失事事件之後,美國宇航局停飛了所有的穿梭機。在穿梭機停飛的兩年半時間里,空間站的人員和物資運輸完全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活動也儘可能地被壓縮了。 按照預定計劃,空間站的建設將在穿梭機重返太空之後在2006年恢復,但是在2005年7月發現號穿梭機的STS-114飛行任務完成後,由於穿梭機隔熱材料在升空過程中脫落,NASA再次停飛所有穿梭機,這使得國際太空站的建設時間表再次拖延。

2006年11月15日,國際太空站上的活動首次在地球上進行了高清晰度電視直播,並在紐約的時代廣場大屏幕電視上播放。這是人類首次觀看到來自太空的高清晰度電視直播畫面。直播節目的主角是國際太空站第14遠征指令長米高·洛佩斯-阿萊格里亞,攝像師是站內的隨航工程師托馬斯·賴特爾。這套直播系統名為太空視頻網關,直播的清晰度可以達到普通模擬視頻的6倍。[1]

2007年1月31日,國際太空站第14遠征中的兩名美國宇航員洛佩斯-阿萊格里亞和蘇尼特·威廉斯成功進行超過7個小時的太空行走。他們將命運號實驗艙的一個冷卻迴路從臨時系統接入永久系統,完成了一些電路接線工作,使對接的穿梭機能接入並使用站上新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電力,將一個遮光反射罩隔熱罩丟棄掉,然後將一組舊太陽能電池板上的散熱器回收。[5]2月4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8時38分,這兩名宇航員再度出艙,進行約7個小時的太空行走。他們將命運號實驗艙的另一個冷卻迴路從臨時系統接入永久系統,對一個廢棄的氨水冷卻設備進行清理。[6]2月8日,這兩名宇航員完成了6小時40分鐘的第三次太空行走,將空間站外的兩個大型遮蔽罩移除丟棄,並安裝貨物運輸機的幾個附屬裝置。[7] 2月22日,國際太空站飛行工程師、俄羅斯宇航員米哈伊爾·秋林和洛佩斯-阿萊格里亞進行一次6個多小時的計劃外太空行走,修復了對接在空間站上的進步M-58飛船的一處未能收攏的天線。[8]

2007年10月30日[9]美國「發現號」穿梭機號太空人日前為國際太空站重新裝配太陽能天線電池板時,電池板出現破裂,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昨天檢視電池板破損處,了解造成原因。

[編輯] 建造計劃

按照計劃,建造整個國際太空站共需要超過50次太空飛行和組裝,其中的39次飛行需要由穿梭機完成,有大約30次飛行和裝配任務需要進步號飛船提供支持。整個建造工作完成後,國際太空站將會有1200立方米的內部空間,總重量419000公斤,總輸出功率達到110千瓦,衍架長度108.4米,艙體長度74米,額定乘員6人。

整個空間站由眾多組件構成:

組件航次運載者裝配時間長度
(m)
直徑
(m)
質量
(kg)
曙光號功能貨艙 1 A/R 質子號 11月20日,1998年 12.6 4.1 19,323
團結號節點艙 1 2A - STS-88 奮進號 12月4日,1998年 5.49 4.57 11,612
星辰號服務艙 1R 質子號 7月12日,2000年 13.1 4.15 19,050
Z1 衍架 3A - STS-92 發現號 10月11日,2000年 4.9 4.2 8,755
P6 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4A - STS-97 奮進號 11月30日,2000年 73.2 10.7 15,824
命運號實驗艙 5A - STS-98 亞特蘭蒂斯號 2月7日,2001年 8.53 4.27 14,515
外在裝載平臺(ESP-1) LF 1 - STS-102 亞特蘭蒂斯號 3月13日,2001年 4.9 3.65 2,676
加拿大臂2 6A - STS-100 奮進號 4月19日,2001年 17.6 0.35 4,899
尋求號氣密艙(連接氣密艙) 7A - STS-104 亞特蘭蒂斯號 7月12日,2001年 5.5 4 6,064
對接隔艙 - Pirs氣密艙 4R 進步號 9月14日,2001年 4.9 2.3 3,676
S0衍架 8A - STS-110 亞特蘭蒂斯號 4月8日,2002年 13.4 4.6 13,971
加拿大臂2導軌 UF-2 - STS-111 奮進號 6月5日,2002年 5.7 2.9 1,450
S1衍架 9A - STS-112 亞特蘭蒂斯號 10月7日,2002年 13.7 4.6 14,124
P1衍架 11A - STS-113 奮進號 11月23日,2002年 13.7 4.6 14003
外在裝載平臺(ESP-2) LF1 - STS-114 發現號 7月26日,2005年 4.9 3.65 2,676
P3、P4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12A - STS-115 亞特蘭提斯號 9月9日,2006年 13.8 4.8 15,824
P5衍架 12A.1 - STS-116 發現號 12月9日,2006年 3.4 4.6 1,864
S3、S4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13A - STS-117 亞特蘭提斯號 6月8日,2007年 13.7 5.0 16,183
S5衍架 13A.1 - STS-118 奮進號 8月8日,2007年 3.4 4.6 1,864
外在裝載平臺(ESP-3) 13A.1 - STS-118 奮進號 8月8日,2007年 4.9 3.65 2,676
和諧號節點艙 10A - STS-120 亞特蘭提斯號 10月23日,2007年 7.2 4.4 14,288
哥倫布實驗艙 1E - STS-122 亞特蘭提斯號 2月11日,2008年 6.9 4.5 19,300
希望號實驗艙首部份[10] STS-123 奮進號 3月11日,2008年[11] 3.9 4.4 4,200

周期性往返任務:

預定由穿梭機運送的組件
(依照預計發射順序排列)

預定由質子運送的組件

刪除的組件

接駁太空船

此外還有很多非承重衍架用於支撐空間站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

[編輯] 目標

有很多對NASA持批評觀點的人認為國際太空站計劃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並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義的計劃。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列舉,花費在國際太空站計劃上的上千億美元和近乎一代人的時間,可以用來實施無數的無人太空任務,或者將這些時間和金錢花在地球上的研究中,也要比國際太空站更有意義。

空間站的支持者認為對於空間站的批評是目光短淺而且帶有欺騙性的,支持者認為花費在載人空間探索上的巨額經費同樣會給地球上的每個人帶來切實的好處。有評估指出,國際太空站計劃所開發的載人航天相關技術的商業應用,會間接帶動全球經濟,其所帶來的收益是最初投資的七倍,也有一些相對保守的估計則認為此種收益只是最初投資的三倍。還有一些堅定的支持者認為,即便國際太空站在科學方面的意義為零,僅其發揮的推動國際合作的作用,也足以令這個計劃彪炳史冊。

[編輯] 遠征隊

所有永久駐地乘員組命名「遠征N」, 「遠征N」在每次遠征以後連續地被增加。太空遊客沒有算作是遠征成員。

遠征乘員臂章發射日期航次着陸日期航次持續時間(日)
遠征1 William Shepherd -美國
Yuri Gidzenko - 俄羅斯
Sergei Krikalev - 俄羅斯
2000年10月31日
07:52:47 UTC
Soyuz TM-31 2001年3月21日
07:33:06 UTC
STS-102 140.98
遠征2 Yuri Usachev - 俄羅斯
Susan Helms - 美國
James Voss - 美國
2001年3月5日
11:42:09 UTC
STS-102 2001年8月22日
19:24:06 UTC
STS-105 167.28
遠征3 Frank L. Culbertson - 美國
Vladimir N. Dezhurov - 俄羅斯
Mikhail Tyurin - 俄羅斯
2001年8月10日
21:10:15 UTC
STS-105 2001年12月17日
17:56:13 UTC
STS-108 128.86
遠征4 Yury Onufrienko - 俄羅斯
Dan Bursch - 美國
Carl Walz - 美國
2001年12月5日
22:19:28 UTC
STS-108 2002年6月19日
09:57:41 UTC
STS-111 195.82
遠征5 Valery Korzun - 俄羅斯
Sergei Treschev - 俄羅斯
Peggy Whitson - 美國
2002年6月5日
21:22:49 UTC
STS-111 2002年12月7日
19:37:12 UTC
STS-113 184.93
遠征6 Kenneth Bowersox - 美國
Nikolai Budarin - 俄羅斯
Donald Pettit - 美國
2002年11月24日
00:49:47 UTC
STS-113 2003年5月4日
02:04:25 UTC
Soyuz TMA-1 161.05
遠征7 Yuri Malenchenko - 俄羅斯
Edward Lu - 美國
2003年4月26日
03:53:52 UTC
Soyuz TMA-1 2003年10月28日
02:40:20 UTC
Soyuz TMA-2 184.93
遠征8 Michael Foale - 美國
Alexander Kaleri - 俄羅斯
2003年10月18日
05:38:03 UTC
Soyuz TMA-2 2004年4月30日
00:11:15 UTC
Soyuz TMA-3 194.77
遠征9 Gennady Padalka - 俄羅斯
Michael Fincke - 美國
2004年4月19日
03:19:00 UTC
Soyuz TMA-3 2004年10月24日
00:32:00 UTC
Soyuz TMA-4 185.66
遠征10 焦立中 - 美國
Salizhan Sharipov - 俄羅斯
2004年10月14日
03:06 UTC
Soyuz TMA-4 2005年4月24日
22:08:00 UTC
Soyuz TMA-5 192.79
遠征11 Sergei Krikalev - 俄羅斯
John L. Phillips - 美國
2005年4月15日
00:46:00 UTC
Soyuz TMA-5
2005年10月11日
01:09:00 UTC
Soyuz TMA-6 179.02
遠征12 William McArthur - 美國
Valery Tokarev - 俄羅斯
2005年10月1日
03:54:00 UTC
Soyuz TMA-6
2006年4月8日
23:48:00 UTC
Soyuz TMA-7 189.01
遠征13 Pavel Vinogradov - 俄羅斯
Jeffrey Williams - 美國
托馬斯·賴特爾 - 德國
2006年3月30日
02:30 UTC (聯盟)
2006年7月4日
18:38 UTC (STS)
聯盟Soyuz TMA-7[12]
STS-121 (賴特爾)
2006年9月28日
01:13 UTC (Soyuz)
2006年12月21日
22:32 UTC (STS)
Soyuz TMA-8
STS-116 (賴特爾)
182.65

171.16
(賴特爾)
遠征14 米高·洛佩斯-阿萊格里亞 - 美國
米哈伊爾·秋林 - 俄羅斯
蘇尼特·威廉斯 - 美國
2006年9月18日
04:09 UTC (Soyuz)
2006年12月10日
01:47 (STS)
Soyuz TMA-8
STS-116 (威廉斯)
2007年4月21日
12:31 UTC(聯盟)
計劃:2007年7月9日 (STS)
聯盟TMA-10[13]
STS-118 (威廉斯)
~215

~214
(威廉斯)
遠征15 費奧多爾·尤爾奇欣 - 俄羅斯
奧列格·科托夫 - 俄羅斯
克萊頓·安德森 -美國
2007年4月7日
17:31 UTC(聯盟)
2007年6月8日
23:38 UTC(STS)
聯盟TMA-10[14]
STS-117(安德森)[15]
     
遠征16 佩吉·惠特森 - 美國
尤里·馬連琴科 - 俄羅斯
Léopold Eyharts - 法國
Koichi Wakata -加拿大
若田光一 - 日本
2007年10月10日
13:22 UTC(聯盟)
聯盟TMA-11[16]

[編輯] 參考文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lnw 的頭像
    mlnw

    Movie Life Need Wealth

    mln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